邵阳县一历时45年、历经两代人信访案温情化解
邵阳新闻在线讯(记者 艾哲 通讯员 刘飞 黄又生)因为移民补偿未落实到位,从1972年开始,邵阳县农民蒋镜清、蒋事明叔侄两人在信访路上上演马拉松接力,一次次赴省进京……这样一件历时45年的信访积案,在邵阳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周彦的数月艰辛努力下,终于圆满化解。日前,该县下花桥镇村民蒋事明郑重地在《息访协议书》上签下自己的名字,诚恳接受商谈条件,坚决承诺不再上访。
蒋事明是邵阳县原罗城公社向家大队向阳生产队农民。1971年冬,境内黑冲水库扩建,向阳生产队的耕地大部分将被淹没,蒋事明父亲蒋述俊、叔父蒋镜清等14户52人需移民。工程动工前,蒋事明一家及两个叔父共7人,被安置到该县原双江公社文冲大队,因要分割当地村民的田土山林受排挤。第二年,蒋述俊举家与蒋镜清一道前往江西。在那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准备定居江西,由于回老家办准迁证没成功,迁移失败。不得已,兄弟俩重新搬回向阳生产队老家。而此时,他们原来的房子早已被拆,耕地被淹,于是住进了由公社企业办管辖的经济场,要求按移民协议新建房屋、安排耕地未果。从此,蒋镜清开始上访之路。
1981年12月,在上级部门的敦促下,息访协议明确由乡政府按移民政策年内建好房屋,按林场工人待遇(每人每年350公斤粮食补差)安排生活,重新安置到现下花桥镇合兴村。除粮补落实之外,因乡政府经济财力有限其它未落实到位。2001年,蒋事明在叔父去世后,接棒上访,信访次数愈加频繁、诉求内容增加。2015年,他先后向邵阳市中院提起诉讼、向湖南省高院提起上诉,要求国家赔偿一家人40年来的经济损失,并补偿蒋镜清应得的抗美援朝复员军人的所有待遇、五保户的补助及在收容所三年两个月的精神和名誉赔偿等。因其诉求属于地方政府落实政策不到位,省高院没有受理。
2016年下半年,因工作调整,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周彦联点该镇,并包案化解这件跨世纪的信访积案。接手后,周彦按照县委规定,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,通过强化包案处理责任,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作用,全力攻克这个“骨头案”。
周彦先后三次到蒋事明现居住地看生活现状,向群众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,向镇、村了解卡壳的真正原因,商讨合理合法的解决之策,并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,认真听取对方的诉求。在全面摸清事实真相后,周彦发现,蒋事明心里被“冻结”了几十年的“冰”,非短时所能化解开的。为此,他请来了县法制办相关专业人士一起协助处理。从2016年11月22日开始,周彦八次前往当地明察暗访、调查取证,积极为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,解开心结。
“作为农民,几十年无田可耕、无地可种、无林可造、无房可住,”通过前后半年多的访查、座谈、交心沟通、交流通气,周彦对蒋家叔侄二人的诉求深表同情,“将心比心,换成是我们自己,遇到这种情况将会怎么样做?落实不到位的债务,难道还要老百姓来买单吗?”良言一句三冬暖,一席掏心窝子的话,慢慢温暖蒋事明的心。
息访期间,周彦又多次到该镇现场办公,协助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:一条砂石路,通到蒋事明借住的下花桥镇合心村经济场,取代原来的羊肠小道;几公里外的山泉水,顺着新铺的管道流到经济场,结束村民饮用水库水历史;借助农网改造,一条专用电线通到了经济场,一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随后也在此落户……做好这些工作后,周彦再召集蒋事明兄弟、镇村干部一道,拉家常式商谈信访之事。蒋事明心悦诚服地表示:能遇到周彦书记这种实实在在的干部,他知足了,一定听从政府的安排。
心结打开后,在周彦书记的主持下,蒋事明与县、镇签订息访协议:适当的经济补偿,其它各种要求全部放弃。同时,他与镇、村签订承包合同,决定安心在合心村经济场发展生产,安居乐业。
至此,一起历时45年的信访积案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